發(fā)現吉拉溝 非“溝”非“谷” 有“彩”有“沙”
[日期:2022-04-13] | 作者:地理組 次瀏覽 | [字體:大 中 小] |
從吉拉溝的南側往北看,近景是呈波浪狀起伏的沙丘,這些沙丘是吉拉溝南側廣闊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。沙丘之所以呈現紅色,是因為來自吉拉溝北側廣泛出露的紅色泥巖風化物質,被風輸送到沙丘上沉積下來所致。中間是寬闊平坦的洼地,沒有常年流水,缺乏經常性的流水侵蝕作用,既沒有發(fā)現河流階地,也沒有河流搬運泥沙形成的卵礫石層,或河流形成的沖積層等證據。由此可推斷,吉拉溝并非是由河流侵蝕形成的谷地。洼地北側有紅白相間的崖壁,最上是一層較薄的新近系覆蓋層,其下出露的巖層從上至下分別是:古近系紅色泥巖、上白堊統(tǒng)黃色砂巖夾泥巖、下白堊統(tǒng)紅色砂巖。
氣勢恢宏的彩色“深溝”:這是吉拉溝最初給我的強烈印象
我第一次看到吉拉溝,是在從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到阿勒泰的飛機上。當飛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緣的上空時,從舷窗往外看,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的“彩帶”,由東向西綿延,宛若一條巨龍,橫亙在荒漠中。
雖然只是飛機上的匆匆一瞥,吉拉溝這條“荒漠巨龍”,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它究竟是一種什么地貌景觀?
(本文轉載自中國國家地理網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)
下一條:鬼筆 怪異的臭菌中也有美味珍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