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荒蕪到繁榮
[日期:2021-04-06] | 作者:2022屆16班 陳柏汛 1219 次瀏覽 | [字體:大 中 小] |
“成者畢也、終也”
成都這座城已屹立兩千多年了,它見證了太多的歷史變遷,也經歷了太多的戰(zhàn)火與喧囂。它從不語,只是將歲月的斑駁留在了那青石板路上。
杜甫詩云“錦江春色來天地,玉壘浮云變古今”,說的是這一江春色、一城花海,可以為傷懷的旅客“療傷”。
人們都說成都是個好地方,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。為此,趙雷寫了首《成都》讓所有人都知道到了成都,他說,成都是慢悠悠的且極具人情味兒和生活氣息,他特別喜歡這座城市,成都也因此成為了他熱愛的第二故鄉(xiāng)。
大多數人來到成都都是因為它的慢節(jié)奏的閑散生活,但倒退十年,成都還是這樣的嗎?
十年很長也很短,短到一眨眼,成都便變了樣。
“東窮西貴南富北亂”這是老一輩記憶里的成都。
東窮,是因為當年成都的工廠多數在東邊建設、發(fā)展,導致東邊的原住民大多是普通的工人階層;西貴,是由于政府機關及家屬區(qū)大面積居住在西邊;南富,十年前做生意稍有成色的人大多數都置業(yè)于此,從玉林到雙楠,再到桐梓林、神仙樹,依次蔓延開來;北亂,由于火車站和荷花池的存在,帶來了大量的流動人口,并且人口混雜,所以周圍的治安環(huán)境也相對較差。
倒退十年,我僅有四歲,從我記事起我就生活在這座城,未曾離開,所以我也算是見證了這座城從曾經的荒涼到現在的繁華。那是2011年的成都,偏遠一點的地區(qū),沒有寬敞的柏油大路,只有水泥石子路;周邊沒有綠化帶,全是雜草叢生,那些野草生長得野蠻,甚至有與人一般高的;更沒有那么多的房子供人居住,因為父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原因,三個人擠在一個僅有十多平方的屋子里,沒有廚房,用的還是煤氣罐,在地上隨便架個鍋草草的解決一頓飯。
后來,多年的城市建設終于有了起色,“東窮西貴南富北亂”這樣的局勢已經不那么明顯了,北面建起了萬達廣場,東邊的工廠被改成了藝術區(qū),西面也不再只是家屬區(qū),更多的平民百姓住進了大廈,南邊的地區(qū)越拓越寬,打造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天府新區(qū)。
“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(yōu)”是政府對城市發(fā)展規(guī)劃所提出的新的理念,成都的城市也將迎來更顯露的變化。
當我上五年級后,我們家開始變得經濟寬裕,有了自己的房子,有了自己的車。好像在與此同時,成都也開始發(fā)生了變化,柏油路鋪滿了大街小巷,地鐵通向了各家各戶,公園建設代替了野草橫生的荒地,曾經的平房也都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樓。那個曾經有些落后的西南小城搖身一變成為了新一線城市。
2010年的9月27日成都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,十年的時間,在2020年12月截止,成都地鐵已遍布了整個成都,從1號線到12號線,十年前的二環(huán)路外,是城鄉(xiāng)結合部,而如今的二環(huán)卻是最宜人的居住區(qū),十年前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事情,這些年成都一件又一件地創(chuàng)造出來,一次又一次地改變人們的觀念。事實上,成都并不是近十年才開始的改變,只是一直的默默鋪墊在近年來才得以外顯而已。
十年前,新華文軒獨挑大梁,撐起成都知識分子聚集地的一片天,而如今西西弗、新源書城和言又幾的出現,讓成都的藝術文化氛圍更加濃郁濃厚。
走過這座城十年的變遷,我們作為這座國際新貴城市高速發(fā)展的見證者,這是足以令人自豪和驕傲,見證它平靜的過去,也要對未來充滿期待。
我始終相信,所有的苦難盡頭,都將會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陰。
赴十年之約,從荒蕪到繁榮,是成都的十年,更是中國的十年。像《國家》所表達出來的“有國才有家,有家才有你我他”,為什么我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,那是因為國家的富強所以人民的生活才會更好,或許這就是習主席口中所說的“中國夢”。(指導教師:何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