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德育工作“三”原則
[日期:2016-05-11] | 作者:德育處 1979 次瀏覽 | [字體:大 中 小] |
“立德樹人”是教育的根本目的。學校德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,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養(yǎng)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,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、價值觀、世界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學校德育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(fā)展的客觀規(guī)律和德育認知規(guī)律,堅持正確的德育原則,因材施教。
一、“三全(全員、全過程、全方位育德)”原則。
學校德育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,需要將德育滲透到學校教學、管理、服務的全過程中去,滲透到所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,需要不斷優(yōu)化育人環(huán)境,實現(xiàn)教書育人、管理育人、服務育人、環(huán)境育人同步發(fā)展,真正做到德育全覆蓋。
二、“三隨(隨時、隨地、隨機育德)”原則。
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德育實踐告訴人們,刻意的訓導效果往往不如隨意引領的效果好。德育的機會無處不在,無時不有,關鍵是要抓住機會,因勢利導。只有細水長流般隨時、隨地、隨機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政治思想誘導,德育才能持續(xù)有效地發(fā)揮作用,學生的道德素質(zhì)才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。滴水可以穿石,頑石可以點化。
三、“三方(學校、家庭、社會協(xié)同)”原則。
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學校、家庭、社會共同的責任。學校德育需要同家庭教育、社會教育有機結合,同質(zhì)同步。良好的社會環(huán)境與家教環(huán)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,不良的社會風氣與家庭環(huán)境可能給學生幼小的心靈帶來陰影,甚至產(chǎn)生毒害。只有加強家校聯(lián)系,及時溝通相關信息,聯(lián)防共治,“堵”“導”結合,學校德育才能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。
四、“三鏡(反光鏡、顯微鏡、望遠鏡)”原則。
后進生,即潛能生,一般指學業(yè)成績相對較差、思想品德素養(yǎng)相對較差的學生。后進生的管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,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。轉化一個后進生往往可以幸福一家,安定一方,影響一片。德育工作應該用“反光鏡”顯示后進生的缺點,增強其自我糾錯的意識;用“顯微鏡”尋找后進生進步的亮點,讓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;用“望遠鏡”展示后進生的未來,讓其看到希望所在。
五、“三貼(貼近學生、貼近實際、貼近生活)原則。
學校德育不能是空中樓閣,需要接地氣,順民心。應該扣緊時代前進的脈搏,把準學生思想的動態(tài),用好生活中常見的案例,循循善誘。
“親其師,信其道”。學校德育工作者通過深入學生教室、宿舍、食堂和運動場所,時常關心學生的學習與鍛煉,關注學生的生活,與學生打成一片,想學生之所想,急學生之所急,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,可以不斷密切師生關系。良好的師生關系,可以讓德育收到事半功的效果。
德育灌輸是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。校會、班團活動的主題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,鮮明的時代性,貼近社會的熱點、難點和疑點和學生的關注點,通過師生良性互動,積極為學生答疑解惑。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園多種媒體手段宣傳正確的政治思想、法紀知識、好人好事,傳播正能量,弘揚社會正氣,從而讓學生明辨是非,增強抵抗外界不良誘惑的能力。
六、“三性(方向性、知識性、實踐性)”原則
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。我們的德育應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,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。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,學校德育要努力做到“知行合一”,即將思想性、知識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,學以致用?!爸泻弦?臻于至善”。中國古代哲學家就認為,人不僅要認識("知"),尤其應當實踐("行"),只有把"知"和"行"統(tǒng)一起來,才能稱得上"善"。
當然,在學校德育的實踐中,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,學校的客觀條件差異,我們還必須堅持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相結合,誠心關愛與紀律約束相結合,保持德育的系統(tǒng)性、連續(xù)性和一致性。因人、因時、因地而異地開展德育活動,兼顧德育的差別性原則。
在實現(xiàn)“中國夢”的偉大征途上,學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。